禅解仓央嘉措诗歌——(二十四)曾虑多情损梵行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是仓央嘉措诗歌里面被人广为传颂的一首。就像《西游记》里面李玲玉唱的那首女儿情,迄今尚被诸多网红在传唱:“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爱恋伊,爱恋伊,愿今生常相随。”只羡鸳鸯不羡仙,这种话语,对于大多数婚前人士都是津津乐道的。我一直在思考,婚后的鸡毛蒜皮,赡老养幼等等家庭担当类的教育,应该交给谁来予以普及呢?难道正如世人所说的,当了婆婆就把自己做媳妇时候的苦楚都忘却了,摇身一变成为又一个辣手的婆婆。最近看到好几则新闻,报道婚后矛盾下,父亲或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跳楼、投江的极端例子。既然是基于六世达赖的情诗而缘起,这也是在“禅解”之前,于中土环境下,着重要强调的一点。
梵行,意译净行。即出家、在家二众都应该修的清净行为。因古印度有梵天断淫欲、离淫欲之说,故称梵行;反之,若行淫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历史上,在佛教之前,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有梵行期,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淫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故此,佛教以不淫,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在尘世间获取清净的梵行确实不易的,就好比大夏天的,你坐在茶舍里面,听到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或者磁性浑厚的接电话声,再或看到眼前晃过去的大长腿,或者厚实的八块腹肌,难免都会抬头去望一眼,至于后面生出如何念头,那就是各人的修为了。《楞严经》卷六,佛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所以《佛遗教经》里佛告诫比丘们:“汝等比丘,若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这就是寂静闲居的益处所在。定力不够,那就减少被诱惑的因素。佛教至印度入传中国,一开始的时候,白马寺等等,都是在城市中,以便帝王士大夫们的朝觐。到了隋唐时期,禅者们开始尽量不傍官家,不依教门,不事朝廷,自成一家。他们为了生存,择地避居,耕种劳作,自给自足,成为中国禅宗的独特表现。就在这一时期,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南下栖止于湖北黄梅西北的双峰山安居,弘传达摩祖师禅法,创立自家门风,开启了中国禅宗静居山林的“东山法门”。
可是住山偏于寂静,哪能再见到曾经心仪的倾城容颜的佳人呢?入山闭关是难得的出世修行方式;倾国倾城是世间难得的绝代美人。作者正是用这两种“极端”的例子告诫众生,娑婆尘世本无圆满,众生,且不可于不圆满的尘世去奢望圆满。此妄念若不放下,终究一无所获。世间本无双全法!其实这世间,哪来一百分的幸福与圆满啊,只是妥协忍让后换来的相对相安。所以有人写了《纷纷》这样一首诗歌:“当初遇见你时,目光只轻轻一碰,桃花便开满南山,满树的桃花,想好了这一朵,却开了那一朵,如今想你的时候,凉风吹白了清晨的孤单,满眼的桃花掉落一地,一下就掉落一地,毕竟纷纷地开了,究竟纷纷地谢了。”莫求此生圆满无暇,留得遗憾方为人生。故此,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