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中國計劃經濟的國際化外延
2017-06-03
胡少江
在前面的兩篇評論中,我們提到“一帶一路”無法實現“消化過剩產能”和“輸出過剩資本”的功能。這篇評論的重點是,這個規劃無法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的提出和實施的方式:中國媒體稱“一帶一路”為“國家頂級戰略”,它的提出和實施與其說是一種市場化的對外貿易和投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計劃經濟模式的對外輸出,或者說是中國政府主導的一個計劃經濟的國際化外延。
迄今為止,這個“國家頂級戰略”的計劃經濟特征大體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它的提出並沒有經過任何經濟可行性研究,先是最高領導人夢幻般的政治“暢想”,繼而是官員學者們“政治正確”的論證,這些做法與前蘇聯式經濟計劃的制定過程毫無二致;其次,它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支撐國有銀行和國有金融機構;第三,這個計劃的主要執行者是中國的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
“一帶一路”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研究機構、包括社會科學院在內的官方研究機構就這個課題進行系統的論證。在這個構想出台之初,中國官方的宣傳也並沒有對這個計劃的內容進行過任何清晰的闡述。最早一篇官方的規劃草案遲至2015年才倉促出台。由此可見,它不是一個經過嚴密論證之後提出的具有經濟可行性的計劃。
在計劃提出之後,中國的地方政府和中央部委、中央管理的大型國有企業開始頌揚和響應這個計劃。但是不難看出,他們的行為具有非常典型的集權政治和計劃經濟的特質,一方面,他們是借此向習近平表達政治上的忠誠,期待得到政治上的好處;另一方面,他們將這個計劃作為地方政府和央企向中央政府索要資金和項目、中央部委爭取更大的資源管理權限的一個新載體。
為了配合“一帶一路”,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於2016年正式成立,中國占有該行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中國的出資實質上來源於政府,參與籌建“亞投行”的中方人員基本上為具有財政背景和國有銀行背景的高級官員。從本質上講,這個機構更像是一個政府間機構,而不是一個市場導向的企業,它作出的投資決策無法不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
其實,不僅是中國主導的“亞投行”的行為將帶有很深的政策和政治烙印,絕大多數參與“一帶一路”計劃的中國國有金融機構,包括國家投資公司和國有商業銀行,他們的投資決定也難免不將政治考量置於市場考量之前,因為這些機構的管理人員基本上是政府官員,他們的升遷完全是由壟斷中國政治權力的一個政治組織,即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部們來決定的。
“一帶一路”提出的時間不長,現在納入“一帶一路”規劃的項目也還十分有限。仔細研究這些項目之後不難看出,這些項目有些是在規劃提出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只不過在後來被納入這個規劃;有些則是2015年開始進行的項目。無論是哪一類項目,從事這些項目的投資建設者也都是由中國的大型國有企業參與承擔的,真正自主參與項目的私營企業則是鳳毛麟角。
過去近四十年,中國經濟的所有成功都於市場經濟導向的改革有關;中國經濟存在的所有問題都與改革不徹底的計劃經濟殘余有關。被浪費的大量稀缺資源和由此造成的經濟結構的嚴重扭曲的背後,大都有不按照市場規則行事的國有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的身影。如今,中國想通過計劃經濟的決策方式和國有企業主導的載體來推動“一帶一路”規劃,這個結局可想而知。
自由亞洲電台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