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8 June 2017

ZT: 如此无耻,天下无双

如此无耻,天下无双

2017-06-28

惊闻 Nobel 和平奖获得者,也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位被关在监狱的 Nobel 奖获得者,铁骨铮铮的好汉子刘晓波患有肝癌,已是 stage 3 肝癌晚期。心情激荡,难以自已,于是奋笔疾书,借三国时蜀汉先帝刘备之口,写了篇暗中赞颂刘大侠的短文如下: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备白帝托孤,观川江春
,叹日:吾妄动刀兵,
及汉之基业,呜呼,此
吾终生之憾也。吾驰骋
原,欲重振汉室,再兴
稷。叹曹逆势大,东吴
佞,堪堪至生灵涂炭,
不聊生。愿吾儿继吾未竞
志,勿恶小而为,戒
戒躁;勿善小不为,去
存谦;恢复中华,为天下鉴。

在奸佞当道,文字狱炽盛之际,爪哥谨以此文献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献给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大汉刘姓之真英雄,好汉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汉青


写完后,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就发到了朋友圈里面。有国内的朋友看后倍加欣赏,于是就把爪哥的借古喻今暗颂刘大侠的短文转发到国内的网络上去。万万没想到,今天一大早看到朋友的私信,说他转发的爪哥的短文已被删贴屏蔽,他自己也收到终极警告!

乖乖隆地咚,俺知道在“万恶”的国民政府旧社会,老百姓有集会结社办报自由发声的权利。退一万步讲,既便是古代封建专制王朝大兴文字狱时,老百姓还能用藏头诗藏头文来表示对英雄好汉的静养与葱白。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不是号称有八千万党员吗?不是号称有一天吓傻欧美四十八次的各种逆天高科技大杀器吗?不是号称有几百万在长安街,在天安门广场横冲直撞所向无敌的党卫军吗?怎么竟然会被一个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刘晓波吓得如惊弓之鸟,吓得屁滚尿流,吓成缩头乌龟了呢?!竟连毫无“反动”内容的藏头文章都要删,都要禁?!如此大动干戈,是不是今年的八千亿维稳经费很快就不够用了?嘿嘿,按咱北京老话,共产党果然是“老太太钟鼓楼下贴墙喝面条”:卑鄙无耻下流到极点了!


备注-1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让人读一次哭一次的刘大侠狱中书:致妻

致妻(刘晓波)

你一无所有,只能
和家里的灰尘一起等我
它们一层层
积满了所有角落
你不愿拉开窗帘
让阳光惊扰它们的安宁
把我也作为
你活下去的悲惨理由

你从一个得不到新衣裳的女孩
长成了往返于探监路上的妻子……
进入坟墓前
别忘了用骨灰给我写信
别忘了留下阴间的地址。

备注-2 

刘晓波对自己“罪行”的最后表白

我期待我的国家是一片可以自由表达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位国民的发言都会得到同等的善待;在这里,不同的价值、思想、信仰、政见……既相互竞争又和平共处;在这里,多数的意见和少数的意见都会得到平等的保障,特别是那些不同于当权者的政见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在这里,所有的政见都将摊在阳光下接受民众的选择,每个国民都能毫无恐惧地发表政见,决不会因发表不同政见而遭受政治迫害;我期待,我将是中国绵绵不绝的文字狱的最后一个受害者,从此之后不再有人因言获罪。
—— 刘晓波,《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

备注-3 

已载入史册让中国共贪党遗臭万年的 Nobel 和平奖颁奖照片:

备注-4

人杰与人渣最好的释诠:

Monday, 26 June 2017

ZT: 劉曉波,我希望現在關於你的消息是假的

劉曉波,我希望現在關於你的消息是假的。

我希望你不是諾貝爾和平奬得主,希望你沒有起草08憲章,希望沒有去天安門廣場絕食,希望你不是文壇黑馬.....只希望你騎著自行車,後座有一位被你拐騙的漂亮姑娘。

Saturday, 24 June 2017

ZT: 温哥华最贵豪宅6300万挂牌 首日引来中国买家

温哥华最贵豪宅6300万挂牌 首日引来中国买家


经过近一年的动荡,温哥华的楼市似乎已经开始恢复信心。
一个最好的例证就是这栋座落在西温的五卧室,22000平方英尺的豪宅,目前正以创纪录的$6300万元价格挂牌上市。
豪宅的业主是亿万富翁夫妇Joseph和Rosalie Segal。两人凭百货超市Fields和Zeller's发家,之后打入地产业。
这栋豪宅建于1992年,三层楼、5卧12卫,占地1.28英亩,位于富人区格雷角(Point Grey)贝尔蒙特街(4743 Belmont Ave.),可以俯视温哥华最佳的景观。
豪宅室内以宫廷式风格风格,仿校尔赛宫风格的庭院,包括:容纳80人的正餐餐厅;20个座席的“私密”餐厅;与墙齐高的壁画;6车库;一部电梯,以及室内音乐厅、泳池和桑拿。
这似乎显示了温哥华的楼市开始有回升的迹象了。
虽然销量仍低于一年前,5月份销量比去年同期低8.5%,但是与今年春季相比已经加快了步伐。而房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8.8%,已高达$967,500元。
Global and Mail报道,这栋名为Belmont Estate的豪宅,要价比其估值$4190万元,足足高出的$2100万元。它同时也是卑诗省估值第7高的物业。
负责挂牌的经纪人称,大温哥华地区迄今上市的物业中还没有一栋可与其相比。
苏富比国际地产(Sotheby's International)的Christa Frosch称,豪宅的花园设计灵感来自法国凡尔赛宫。
她说,多年来持有该物业的业主对温哥华市作出慈善捐助,受到本社区的爱戴,使得这栋豪宅更富价值。
“相信豪宅内的艺术、历史、奢华景观和永恒设计会让买家动情。”
据报道,92岁的Segal与妻子都是温哥华知名慈善家,他们曾捐款$1200万元在温哥华全科医院新建了以他与妻子命名的家庭健康中心。
另据明报报道,该豪宅并不在电脑盘(MLS)公开销售,而是由苏富比独家取得销售权,在豪宅放售首日,已收到好几通中国大陆买家的电话,表示对购买豪宅有极高兴趣。
报道说,豪宅聚集的贝尔蒙特街,在中国买家的圈子有极高的知名度,而在过去2年,已有两名中国买家在贝尔蒙特街购买豪宅,包括去年6月,一名姓周的留学生以3110万加元购下贝尔蒙特大街4833号,震惊整个加拿大华人社区。
豪宅的更多照片:

2017年6月24日 

Wednesday, 21 June 2017

ZT: 房子很重要

古代把无房的泥腿子称为“足下”,有房者称为“阁下”,有豪宅者称为“殿下”,拥有天下房地产称为“陛下”。娶老婆也是以房子为标的物。大老婆为大房,小老婆为二房,三姨太为三房。有房行房事,无房行苟且。古时,无地者为“流”,无房者为“氓”,无地无房者为“流氓”,乃维稳对象也。

Thursday, 15 June 2017

ZT: 吴小晖案启示:在中国经商,每个人都是狗

吴小晖案启示:在中国经商,每个人都是狗

2017-06-14

中国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已故中共领导人邓小平的外孙女婿吴小晖,前天被证实因"个人因素不能履职",引发关注,美国《纽约时报》中文网今天分析指,安邦是中国现代经济中两个矛盾面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敢冒风险的资本主义,另一方面是不定期的政府严厉控制,这两方面的搭配极不稳定。

报导指出,在国外,安邦数十亿美元的收购活动震惊华尔街,而这正是在北京采取措施控制这种交易的时候。在中国,安邦从中国投资者手中吸收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这些大大小小的投资者们在追寻自己的成功梦想,这让北京在试图遏制潜在的金融危机时,让金融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安邦还涉足太平洋两岸充满风险的政治游戏,比如向川普总统的女婿库西纳(Jared Kushner)献殷勤。
  报导引述曾在亚洲从事银行工作的侯伟(Fraser Howie)表示:"在中国经商的基本规则之一是,每个人都是一条被牵着的狗。","没人有自由。党不给任何人自由,只是用皮带牵着他们,时紧时松而已。"中国企业的一条明显红线是:没有中国领导人的明确支持,尽量不要搅和到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去。

Wednesday, 14 June 2017

ZT: 美观察人士:“一带一路”将拖垮中国?

美观察人士:“一带一路”将拖垮中国?

2017年6月15日

“一带一路”倡议已然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点外交战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习近平希望借此打造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本质。不过,另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带一路”风险巨大, 这可能会是拖垮中国的一个战略。
拉特纳:“一带一路”搞垮中国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的副国安顾问厄利·拉特纳(Ely Ratner)星期一(6月12日)在华盛顿的一个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新书发布会上这么说:
“如果美国的战略家希望制定一个战略,拔掉中国崛起的阀门,穷尽中国的资源,这个战略的操作绝对就像‘一带一路’。 为什么你要走出去,投入数百亿美元到世界上最危险的角落、 战略上最不重要的地方,把自己搞垮?”
拉特纳目前担任美国智库外交关系协会的资深研究员,被认为是长期关注美中关系的“青年才俊”之一。他是在被问到“一带一路”的风险时这么回答的。他还警告说,也许只有当中国遭遇自己的“摩加迪沙”事件,“当中国人被拖住脖子在被极端分子控制的国家被当街拖行的时候,中国政府才会被迫做出回应”。
1993年10月3日,支援维和行动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试图抓捕被国际社会通缉的索马里军阀艾迪德的高级助手, 两架黑鹰直升机被火箭筒射中坠落,美国士兵的遗体被当街拖行游行, 引发美国国内舆论哗然。几天后,总统克林顿宣布将从索马里撤走所有美军作战部队。
拉特纳预言似乎已经发生。6月9日,两名在巴基斯坦遭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绑架的中国公民,被证实不幸遇害。这是中国人第二次在巴基斯坦被“伊斯兰国”恐怖分子杀害。人质遇害的俾路支省是“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段,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存在,将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巴基斯坦。
罗兰:习近平借“一带一路”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
拉特纳是在美国亚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纳德吉·罗兰(Nadege Rolland)撰写的《中国的欧亚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和战略影响》一书的发布会上讲这番话的。罗兰在自己的书中说,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达到多重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借助“一带一路”打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秩序。她在新书发布会上说: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让我们看到中国希望欧亚大陆如何融合,也给了我们一个窗口,观察中国究竟希望如何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力量,并达到何种目的。”
罗兰的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一带一路”可能遭遇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罗兰列出的风险都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她在书中特别提到,几乎没有一个中国学者在公开场合批评“一带一路”,但是,私下里很多人却认为习近平的这个项目“太自负”、“野心太大。”
“一带一路”四大风险
罗兰在书中着重探讨了四大风险:其中一个风险就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恐怖组织以及当地的激进组织可能会对中国项目带来的威胁。而且,这只是安全威胁之一,另外,罗兰说,中国学者担心由于种族、宗教、领土争端,中国可能被拖入当地无尽的纷争之中。
“中巴经济走廊”集中体现了这些威胁。因为穿越印度和巴基斯坦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引发了印度的不满。经济走廊的建设还引起巴基斯坦民族、政治和经济问题的集中爆发。经济走廊的走向问题曾引发巴基斯坦人的抗议游行。另外,由于伊斯兰极端武装的威胁,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在这条经济走廊地带增加了一个师的兵力。
罗兰列出的其他风险包括:欧亚大陆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罗兰说, “一带一路”跨越西欧、波斯湾、东非、印度洋、俄罗斯、中亚以及印度次大陆。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体系不同,种族、宗教、文化也都不同,而中国缺乏应对的经验。
另外一个风险是经济上的可行性。由于投资的地方比较不安全,收回投资回报基本不太可能。她说,虽然中国人意识到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短期内无法收到回报,但是,“一带一路”项目的回报更不可能。罗兰在书中援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一位官员的话说 :“给我们留下的就是非常艰难的项目。过去40年可行的项目已经立项,一些‘一带一路’的项目从金融角度来说是不可行的, 这是事实。”
她的采访对象还提到中国政府在西部和东北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几乎没有一项达到预期目标。
《纽约时报》近期一篇题为“中国超级大桥热潮背后:债务沉重、腐败丛生”的文章说,“在政府担保的贷款的推动下,在大型建设公司、以及从中获利的官员们的鼓动下,许多这类项目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债务,成了腐败的温床,其产生的运输效益却令人生疑。”
这令人不得不质疑“一带一路”的投资项目是否会遭遇同样的经历。罗兰在书中说,“一带一路”在经济上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以及它可能加剧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这两点,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提出。
来自其他大国和当地国家的负面反应是“一带一路”要面临的另一个风险。中国人认为,“一带一路”肯定被一些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和日本等国认为是自己建立区域影响力的竞争对手。 在“一带一路”经过的一些小国家也有风险,包括当地的政权更替以及当地人对中国日渐增长的影响力的担忧。


Tuesday, 13 June 2017

ZT: “一带一路”宁给外邦 不予家奴的真相

“一带一路”宁给外邦 不予家奴的真相


2017-06-13

中国承诺未来3年将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反观其国内,却有无数人生活在贫困线最底层,生活得不到保障,教育得不到保障,社会应有的福利更得不到保障,人们不禁追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体制机制。(美联社)
追问革命
对中国这片“任人打扮”缺乏真相的历史大地来说,民间主体所担负起的悲伤、反思乃至於要求回归历史本身,现实来看所起到的作用近於微乎其微。与之相反的是,官方利用一切意识形态以求遗忘过去、摒弃真相乃至於篡改历史,所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正如欧威尔所说的“老大哥在无时无刻盯着你”。真相得不到的展现,恶行得不到清算,不仅昨天无解,今天更是虚无.
1966年5月16日,官方定性的文化大革命起始日至今已经过去51年。中国人常说“十年浩劫”,以此形容那段时期的悲惨岁月,官方虽然在《关於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承认文革错误,但不管是对文革的研究、反思以及真正让全民熟知这一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在决议的宜粗不宜细框架下,都没有得到基本的正视。
文革的研究基本上在国内无法正常进行,学者们常说“文革在国内,研究却在国外”,包括麦克法夸尔、宋永毅、冯克等一批海外学者纷纷出书立传为中国人瞭解历史提供了不同於官方却又史料齐全的另类版本,不过很可惜,这类书籍大都在国外或港台,瞭解之少之又少。可以说,真正对文革、反右(今年是反右60周年)等大规模讨论都是在海外,不管是媒体,还是专家学者,比如今年艾晓明教授所拍摄的反右运动中极为惨烈的“夹边沟祭事”。
更广泛的意识形态,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相关书籍,在中国都无法通过,手撕鬼子、裤裆藏雷以及各种国共内战中我方斗智斗勇成为主流中的主流,人所皆知。很显然,只简单说一句“对不起”,而不准追朔文革的起源,乃至於整风、肃反、反右等文革搭档,官方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错误,更何况反思。
因此,剩下的反思仅存在於民间,如同六四一样。值得注意的是,民间的反思如果仅仅停留在反思本身(比如当年参与者忏悔)以及文革会不会重来,这样的反思不仅无意义,更是舍弃最为关键的文革基因是如何造成的,或者用改革来否定文革,则又无疑陷入官方所钦定的历史局限。比如官方确定的两个不能否定、后30年不能否定前30年。
真相的代价
一旦追问真相,代价有多大?正如历史学者冯学荣5月17日在社交平台上的一篇《讣告:冯学荣已经死了》所言:尤其是中日战争的历史。世人所知道的相当多的历史叙事是不真实、不完整、不客观的,我只是想把历史的真相,和我所受到的心灵震撼,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没有什么反动的念头,只是一个很单纯的想法。然而,首先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几乎我所有认识的人,同事、朋友、同学、老师…开始认为我神经出了问题;尽管,我所写的,都是真相,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起学问的推敲,可是然并卵註更多,我现在已经是孤身寡人一个,在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的眼中,我已经是一个坏人,一个奸贼,一个神经病,一个“别有用心”的人渣。不但如此,我还承担着坐牢的风险,说不定哪一天,随随便便安一个“历史虚无主义”的罪名,让我死在看守所里面,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冯先生的遭遇恰恰是中国式历史研究者所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困境,也是无解。倘若更多真相被公诸於众,震撼的民众会如何思考这个国家与个体的关系,恐怕是无法回避的。因而,一方面不准不给以及破坏真相,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在社会方方面面灌输“又红又专”的党性思维.两手都在抓,两手都很硬。
历史真相无疑会引发现实思考,这恰恰是当局者最大的担忧,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所要改造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就不难理解“一带一路”为什么“宁给外邦、不予家奴”,按照官方说法,将向“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20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向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资1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专案,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建设更多民生项目。
反观国内,无数人生活在贫困线最底层,生活得不到保障,教育得不到保障,社会应有的福利更得不到保障,反倒“大撒币”从来都是最为重要的。指望上层有怜悯之心当然是癡心妄想,人们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制机制,为什么纳税人的钱可以被这样浪费,这样的现实追问与历史真相追问性质一样。
我又想当年在饿死3、4千万人的大饥荒时期(1958~1960年),一些国家希望以人道主义救助形式给中国食物,但中国不仅不要,反倒是继续压榨粮食供给,寄给阿尔巴尼亚、朝鲜社会主义兄弟国。
这里的真相,暂时註定是无法得到回应。
陈岳生,上报

Monday, 12 June 2017

ZT: 收割者已从房市股市退出,正在寻找下一片韭菜地

收割者已从房市股市退出,正在寻找下一片韭菜地

2017-06-10

2017年,时间过半,大国崛起的气息还依然浓烈,空气中却多了局部股灾的味道。这半年,A股的小伙伴在悲喜交加中度过了整整180天,指数救市+个股闪崩套餐,酸爽无比;一直得意扬扬的房地产市场,突然熄火了,在狂热的阶级保卫战和抢房潮之后,仓位较重的持有者开始额头冒冷汗。
筹码君的一些高等级的收割者朋友们,已经完成了房市和股市的出货,轻松退场,寻找下一片韭菜地,而满仓的被收割的阶层,焦虑与日俱增,这种情景激起了一段回忆:曾经有幸拜访韭菜收割界金沙赌场(NYSE:LVS)的大佬,谈到韭菜赌徒的命运,大佬反问了一个问题,『你听过最大的谎言是什么?』,笔者失语,大佬给的答案是:是『世界充满爱』。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真正的情感联系都存在于致胜联盟的成员之间。 一旦突破圈子,跨越阶层,是不会有情感的,最多是怜悯。只是左派们总有天下大同的愿景,用大爱掩盖大恶,通过掩盖残酷的真实来麻痹被收割阶层。有的时候,残酷才是真爱。
一战某个战场一角,炮弹壳一望无际,炮灰杳不可闻
正如人类不太在意屠宰场里的惨叫,同样,将军也不会记得阵地上的炮灰是什么名字。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追随历史运行的方向』,不要莫名其妙被历史碾死。
我们一定要牢记,对于爬到食物链顶端的人来说,没有仁慈可言,规矩只有一条:Hunt or be hunted(收割或者被收割)。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种越来越少,人种越来越多,社会与市场赋予了我们的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兔子,有的是狼。对于兔子而言,焦虑不会提升存活几率,不断思考,提升认知水平才是出路。
太多的绝顶聪明的狼,利用你认知和人心里面最常见的缺陷,完成了很多次猎杀。
01
认知时滞:无知+懒惰
致命时滞是阻碍阶级爬升的最大的陷阱,是高等认知阶层对低等认知阶层的全面收割。大多数人民群众依赖过去经验,不断地与政策和经济周期对抗,自杀式的去逆天而动,这样的情况往往存在于大周期的末端。
很少有人想到,集邮收了他这一辈子最贵的智商税;也很少有人想到,邮票会成为债券和股票之外最大的赌场。这得是收割者的高明布局,也是被收割者懒于进化的完美配合。
某一只邮票,从3500连续跌倒80元,真正的屠宰场里面没有哭闹
大部分人不知道这些文玩和邮票累计有万亿交易量,是国内新兴的交易品种
在一个大家Email都有点懒得发的年代,邮票本来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了,之所以还有机会,主要是邮票还没有规模化的退出市场,同时,喜爱集邮的用户群中退休前后达到存量财富高峰。
恰好,喜欢邮票的用户是天然经过筛选的,是天选之韭菜:
  • 第一,年老:喜爱集邮的多数都上年纪了,有一点钱和贪婪;
  • 第二,落后:认知落后,这个年头还在集邮,多有执念,生活习惯早已定型;
  • 第三,封闭:生活圈子也不丰富,三线城市小圈子内相互强化安利效果。
因此,用户在参与邮票的第一刻,就输在起跑线上。 邮票本身的刚需结束了,更可怕的是,邮票本身不稀缺,从供给角度看,理论上是无限的,边际成本为0。
80版本的猴票,小小方方一片纸,2万元一枚卖给你算人情价,一整版150万。同时,这样的交易品类有数千种,价格不等,将纸卖出房本价格,操盘小马仔奖金发到1000万是历史性的高峰,是老板收入的1% 。
95后们多数闻所未闻,什么是邮票?
邮币卡只是韭菜收割机里面的小型款,更大的,还得算房地产和美元。
3个月前,房价还在暴涨,货币还在贬值,浓重的焦虑缠绕着几乎所有中低产阶级,我们的文章《新阶级通论:收割者与时间战场》不小心点燃了空气中的焦虑,成了爆款,转载过3万次,总阅读突破1000万次。
3个月后:『绝不下跌的』房价逐步回落,货币开始升值,利率开始上浮,货币基金利息(实际利率的观察窗口)6个月内从2.X% 飙涨到4.07%,几乎翻倍。中产们因为焦虑而匆忙买入的学区房开始彩票化,不确定能否入好的学校了。TMD,似乎上当了,刚刚加满了杠杆,套进去了几乎所有的现金流,这回如果有风吹草动,可是真要坐以待毙了。
不仅如此,几乎同一时间,金融业的基本面都在变化,隔壁老王的孩子海外名校金融硕士回来,居然失业了,国内火热的金融业居然开始去产能了,那些高大上的机构,给的offer起薪比隔壁码农的还低,裁员裁得稀里哗啦。
这种N年辛苦投入,最终发现下错注的感觉,非常不好,简直就是『受尽折磨几十年,一朝叛变解放前』,糟糕极了。其实,这不是老王的错,而是老王的命运,多数人疏于提升认知,不看周期,只知道copy别人的成功经验,在周期末端下注,搞错方向屡见不鲜。
让大家如同飞蛾扑火的习惯,还有懒惰,美其名曰『安全感』和『经验』。
大多数人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未来,但是时代在变,大家认为,刻舟求剑的行为能带来『安全感』,但是,正是这样的『安全感』带给我们最大的陷阱,给我们最大的红海。金融好,就一窝蜂上!IT 好,就一窝蜂上!学钢琴好,一窝蜂上,哪管最后是不是街头卖唱。
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化的背后是产业变迁史
过去,社会发展速度慢,错误的选择反馈也慢,少数成功的选择被反复传颂,过度放大。社会变化一旦加速,巨大的惯性酿成了诸多惨案。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
看看上图的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化,这是全球利率的重要参照,从1981年起至今,一直处于降息周期。换句话说,钱这种生产资料,30年来敞开供应,搬运货币的金融业迎来大牛市,承载货币的房地产迎来大牛市。换句话说,看懂了大趋势,时代推着你发财。
此前籍籍无名的『高盛』、『黑石』都在这30年大周期里突飞猛进,从小玩家成为大作手。而各个国家的房地产被推动到一个历史罕见的高位,突破大多数人的认知极限。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市场上还依然散播着房子永远涨的时候,利率开始了30年的大反转,慢慢上行。
利率是货币的价格,货币在长期中只有一个对标:生产力技术(效率)的高低,从1945年低点到1981年高点,这36年中,生产技术是飞速提升的,利率很高。从1981年高点到2016年低点,35年的降息周期恰好信息革命,加起来60-70年。其实大致上,就是一次康波周期的时间,一代生产力技术革新的周期。
今天,处在加息周期的开始,新一轮生产力大跃进的开始,我们最正确的事情是投身到这个最大的科技浪潮中,而最错误的事情恰恰是去继续上一个周期末端的套路:搬运资本和炒作房产。
可惜,人类的『经验』是相当短视的,我们记得过去5年的变化,10年以上的趋势无人在意,但是,正是这种来自于康波周期的大趋势才是真正的『不可抗力』。多想想历史的进程,有没有与周期做朋友。
02
资源错配:胆小+贪婪
受益于改革开放,一些人成为了中产,但是性格还停留在农民阶层,那种胆小怕事的性格只配被收割。他们放大了自己的努力学习的因素,却忘记了康波周期和政策巨变的巨大推动。他们忽略的教育的本质是捍卫阶级,而非改变命运,在巨大的资源错配中畏首畏尾,失去未来。
现代教育的起源,是17世纪的德国,其教育是为大机器工业服务的,他们要培养的是整齐划一的人,主要是为培养劳工服务。中国的教育,则与治理结构有关。当初中国如此低的生产力为何能组织这么大的国家,其主要因素是科举。科举能控制人的思想,保持价值观一致,不然在北京很难遥控海南的一个县长。
现行的教育依然是一种社会工具,向工业体系输出人才,普通人希望教育改变命运,大概率是谬论。
而且,从需求端来看,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正在处于新一轮科技大爆炸的早期,AI的大趋势才刚刚抬头,智能时代,可以确定不需要太多流水线上的工人和中层白领;未来教育应该是探索而不是应试。未来教育最重要的是艺术的感觉、科学的思想。这些,现存教育体系里面,都严重缺乏,但是供给却还是僵化的。
眼下,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积极地通过名校培养大公司职员,培养职业官僚,制造产能过剩,一切都在错配。更可悲的是,大量中低产豪赌教育,压上所有的希望和财力,最终,结果可能令人失望。
随着社会的繁荣稳定,社会阶层一定是走向阶级固化的,这是周期性出现的。
意大利银行两位学者比较了1427年到2011年间佛罗伦萨一些家族的税收记录,发现最为富裕的佛罗伦萨家族大约在600年前就已经位于高等阶级,沿袭至今。文艺复兴时期的18个大家族,除了2个家族移居米兰,其余16个家族的税收今天依然占了佛罗伦萨税收的80%以上。究其主要原因,这些家族将佛罗伦萨上的好地盘都买了,由于佛罗伦萨历史悠久,好地段就那么多,家族的财富也就很难流失。
1427 年,佛罗伦萨人的职业和行业分布情况。工匠(artisan) 占总人数的 44%。人口从业比例没有变化,社会是静止的,600年来变化很小。 图片来自:意大利银行
举两个例子,意大利花思蝶家族(Frescobaldi)和德国富格尔家族(Fugger)。他们都实现了近700年的财富传承。
Frescobaldi 花思蝶家族家族700年浩大的家族图谱
花思蝶家族以羊毛贸易起家,1308年以后转向葡萄种植和酿酒,历史上曾供应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利奥十世葡萄酒,资助英国王室,建造佛罗伦萨第一座桥。700多年过去了,花思蝶家族仍然在经营庞大的葡萄酒事业。
德国Fugger家族曾是16世纪欧洲最富裕的家族,传承至今已经19代人。其后代Babenhausen伯爵视在伦敦投行工作几年后,回到德国经营家族财富和慈善活动。
显赫的Fugger家族曾经曾经发行的货币
德国经济研究院院长曾经表示,今天,在德国,社会出身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大。
亿万富翁财产来自继承的人数比例,德国最高,达到65%。中国最低,目前仅为2%
从历史的证据看,在阶级上升方面,教育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是,防止富裕阶层的后代跌落到社会阶级下层,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从事特定的高收入职业,捍卫阶级是非常有效果的,例如银行家和律师, 600 年前至今都是高薪职业。
不同职业的收入比较,1427 年 VS 2000 年代。600年了,银行家、律师、始终属于高收入阶层。医生的收入有所提高。图片来自:意大利银行
在静态社会中,阶层是固化的,教育改变不了命运,只捍卫阶层。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窗口,都在社会巨大变革的风口上。 在那些风口,需要的是冒险精神和行动力,而不是精致的学历和傲娇的身段。
王健林语录: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王健林说过一句话,『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这句话是有良心的。在社会剧烈变化阶段,最重要的不是读书好,而是到社会变化的风口去抢钱,最重要的不是砸锅卖铁,为孩子铺一条和土豪竞争金融法律的泥泞小路,而是有胆量去边缘市场发掘机会。
南都周刊做了一个统计,国内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大概是134万元开支,出国需要262万元。作为顶尖阶层,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从小在新加坡Swiss Cottage读小学,然后到英国温彻斯特公学读中学,然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读本科,然后回国干私募股权基金。
好未来的一路上涨,是社会阶段决定的
教育行业的高度,是被富裕阶层捍卫自己的决心给顶起来的。国内的诺亚财富(NYSE:NOAH)在投教育,国内最大的地产商之一碧桂园也投了教育,博实乐教育(NYSE:BEDU)刚刚上市。作为中概教育大牛股,好未来(NYSE:TAL)大涨的背后折射的是对阶层上保险的保费。
今天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想法,拼命投教育,一开始就注定了资源的错配,并可能真正的导致孩子和家庭失去未来。
中下阶级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反而像中上阶级一样矫情,焦虑起跑线的问题,既无洞察,也无胆量,最终砸锅卖铁参与富裕阶级的教育军备竞赛,然后淘汰出局,收割完毕。别人只是用手机余额给自己的孩子上了一点保险,确保好接班而已。
对于大多数人,应该学习的是田忌赛马,以有限的资源去成为一名手艺人、艺术家、网红、码农甚至厨师并做到顶级,去获取手艺人的溢价,而不是和王思聪一样去花几千万去名校学哲学,然后无所事事去干PE

Thursday, 8 June 2017

ZT: “政治正确”将最终毁掉加拿大

“政治正确”将最终毁掉加拿大

2017.06.08

万沐
   “政治正确”的原始意义当然是好的,也曾对纠正社会存在的文化政治偏颇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对“政治正确”的过度利用,现在实际上使“政治正确”的内涵事实变成了“政治不正确”。
   目前“政治正确”正被政治投机家和社会福利投机分子所利用。正在使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使社会的公平公正变得颠倒。在许多美丽的谎言下,使原本正常的变得不正常,使原本不那么主流的却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兹列举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利用难民制度。诚然,加拿大是世界难民公约的签署国,接收难民是义务也是责任。但是,加拿大某政党为了迎合某族裔的选民,实行难民接收大跃进,还动员广大国民打开家门迎客。请问,你考虑恐怖分子乘虚而入的问题没有?考虑国家财政的负担没有?这些高官们住着豪宅大院,你们自己有没有腾出屋子供难民居住?如果没有,凭什么要求其他国民?表面高举人道的大旗,实际上却是打选票的算盘,拿着民众福祉做赌注。
第二是M-103(反穆斯林恐惧动议)的问题。该法案在国会的通过,显然不是为了给穆斯林争取平权,而是赋予其特权了。这对其他宗教和族裔不仅是一种巨大的不公,也直接挑战了加拿大言论自由的宪法条款。其结果将使国民忌惮“政治正确”的政治力,远远大于对“言论自由”这条宪法权力的信心,在特定议题上彻底闭嘴。
   第三就是在人权的幌子下,保护懒人、优待犯罪分子。加拿大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当然是好的,但发展到后来,却是用福利保护了许多懒人。有的人明明年轻力壮,就是因为懒惰而长期吃政府的救济福利,成为社会的寄生者。更为可笑的是,犯罪分子在监狱中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请问除过重刑犯,难道不可以让他们从事半天的生产劳动吗?加拿大这种给予懒人、服刑人员的优惠待遇,对勤劳、守法的纳税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可以看出加拿大这种 “政治正确”的荒唐
   第四就是执政者对工会的妥协,竞选者或执政者过分讨好工会。表面似乎是在充分考虑劳动者的权益。其实,了解加拿大的人都很明白,工会明明就是一个利益集团,有的甚至就是员工贵族团体。某些时候动不动就罢工,已经成了绑架社会、勒索国家的群体。而大多数的劳动队伍,工资低、工时长,却又被执政者有意识地忽略了。在加拿大,似乎照顾工会的利益,才是一种“政治正确”。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流行于加拿大的“政治正确”是多么的伪善!
   很多人忧虑,由于“政治正确” 的魔咒,加拿大某些群体、某些族裔正日益凌驾于宪法之上;传统的价值观念、正常健康的社会力量却处处受到限制;社会福利被滥用,诚实劳动被轻视等等。大量事实说明,“政治正确”正在将加拿大推向一条不归路!
    原载纽约《世界日报》2017/6/8

Wednesday, 7 June 2017

ZT: 郭文貴事件與中國內部危機的國際化

郭文貴事件與中國內部危機的國際化

2017-06-07

梁京
郭文貴事件是上世紀林彪事件以來最重要的政治事件,雖然我們尚不能對這一事件的政治後果做出判斷,但這一事件將產生多方面的長遠影響則是無容置疑的。
能看得到的一個重大影響,就是加速中國內部危機的國際化。中國雖然是這一輪全球化的最大贏家,但代價也極其巨大。二十八年前的六四事件之所以未能迫使中共進行根本性的政治變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鄧小平借全球化帶來的機會,把整個國家引入了誰“先富起來”的競爭,不僅暫時避開了政治和社會改革的難題,而且進一步耗竭了中國變革的道德資源。中國雖然富起來了,但其內部的危機更加深重,以致不盡僅是多數富人,而且幾乎整個權貴和文化精英,都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發達國家,安排自己的“後路”。這樣的現像發生在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前所未有。
這一發展的邏輯結果是,一方面加劇了中國內部變革道德和社會資源不足的危機,另一方面,則導致了中國內部危機國際化的長期趨勢。郭文貴事件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可以想像,沒有這樣的大背景,郭文貴以一人之力挑戰整個國家機器來”討公道“,竟能夠迫使當局派人到美國來與之進行談判,是完全不可想像的。
郭文貴究竟能夠討回多少公道,現在還很難說。因為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而且,西方國家本身也深陷危機。西方不僅受到自身力量的限制,而且非常不願意看到中國陷入大規模內亂,進一步加劇全球的失序危機。
問題是,不論郭文貴能討回多少公道,他曝光的種種真相,已經並將繼續對中國精英階層乃至中產階級的選擇產生深遠影響。既然中國的權貴和財富精英把如此多的不義之財和子女,包括非婚子女放在了西方,那就說明,他們對這個國家的未來並無信心,也不可能擔負起對未來的責任。為了自己的財富安全和子女前途,會有更多人試圖離開中國,至少也要留一條後路。
事實上,這個趨勢在近年的發展已經非常強勁。僅在美國,中國留學生的規模已達每年三十余萬之眾。這對美國的大學教育都產生了系統性的影響。美國公共電視網絡最近剛播放的一個記錄片“中國新一代的西方夢“(Reaching West: Dreams of China's New Generation)則清楚地表明,勢不可擋的留學大潮在中國已催生了一個可觀的產業。當局若斷然終止這一發展,會引發嚴重危機,若任其快速發展,也會帶來嚴重挑戰。
要害的問題,是中國的當權者的“改革”,並沒有能夠提供一種令人信服的方向感和預期。習近平進來強調“文化自信”雖然有積極意義,但他對大學的思想控制,不能推動中國急需的思想解放和價值辯論。最近發生的馬裡蘭大學畢業致辭風波,更不用說郭文貴事件和由此引發的胡舒立、潘石屹在紐約起訴郭文貴的最新發展都表明,中國內部的價值危機、政治危機乃至司法危機,都表現出了國際化的明顯趨勢。
中國內部危機的國際化因郭文貴事件而加速,無論對中國還是國際社會,都是巨大的挑戰。中國精英如何應對這個挑戰,將不僅對自己的命運,也將對世界命運帶來深遠影響。
自由亞洲電台

Tuesday, 6 June 2017

ZT: 华人移民:见识过最坏的生活 才知道努力是为何

华人移民:见识过最坏的生活 才知道努力是为何

2017-06-06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无忧花开:人生不能拿来比较,人比人真能气死人,就像《欢乐颂》里樊胜美、邱莹莹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不过是安迪和曲筱绡的起点,一如我们这里的华人移民世界。
  在温哥华,同样是移民,有人闲得发慌,靠追剧、逛街和spa打发时间;有人则为生计日日奔波累成狗。或许你会反驳,这里某些华人不工作是因为求职难,但依我看根本原因不在这,找工作肯定没有很容易的,可当每天睁眼各种账单接踵而来,一家老小等你养活的时候,再难你也肯定能找出个有钱赚的事干,管他什么累脖子工还是累肚子工,有钱花才是硬道理。
  今天我们不谈财务自由,醉生梦死,就说说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勤勉努力。
这段时间一直在上英语课,每周三天,每晚下课都是十点半,和同学一起聊几句磨蹭磨蹭,通常出校门已过深夜十一点,开车经过downtown,一排餐馆都已打烊,唯独一间小小的中餐厅还敞着大门,起初以为这是偶然状况,后来才发现日日如此,于是心想着怎么有人这么能干不怕辛苦?
某日,我忙碌间未吃晚餐,下课后饥肠辘辘,透过车窗远远看到这间亮着暖黄色灯光的中餐厅顿觉无限温暖,推开厚重的门帘,迎面就看到老板娘疲惫却热情的目光,早已深夜,大堂里只散落着两个客人——一位亚裔老人,一位西人女士。
  点了一碗馄饨面、一盘素什锦,等候打包间和老板娘攀谈起来,得知他们来自山东,出国前都是中学老师,移民17年,辗转挣扎始终未曾找到专业工作,一直打着零工维持生活,保洁、超市、帮厨、工厂计件工都做过,10年前才买了房子,7年前才开始经营这家餐厅,主营馄饨、饺子、炒面、锅贴和一些中式小菜,“中餐利润薄,我们店小也不敢请人。”40多岁的夫妻俩忙活着至少要六七个人要做的事,每晚都是凌晨关门,第二天却又早早起来买菜上货,切菜备肉,招呼顾客,清洗碗筷,盘点算账……365天,生活就这样重复着每日15-18小时劳作的辛苦。
  将这家餐厅老板两口子的勤恳说给语言班的同学听,一位来自香港的同学不足为奇,她说在加拿大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中餐馆大概都是最辛苦的营生之一。她的阿姨就是一个老移民,来温哥华已经差不多40年,和姨夫一起经营着两家餐厅,两口子年过六旬,依旧不改华人吃苦耐劳本色, 一人一家店,常年驻扎店内,事无巨细全部亲力亲为,从早九点开门,到晚十一点打烊,每天都是第一个进门,最后一个离开,辛苦这词儿从来没听他们提过。
Capture.PNG
  如果说为生计所迫,不计辛苦我可以理解,但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很多早已甩开温饱线甚至小康线几条街的移民,也要继续做一份劳心劳神的生意或者劳身劳力的工作,他们本可以在豪宅豪车中安度晚年,在美景珍馐中了却余生啊。
  来温哥华后曾有一个房东是个台湾阿姨,已经62岁,两个女儿早已长大成人,一个读到博士,如今在UBC从事免疫学研究,一个研究生毕业经营自己的税所,女儿们都很孝顺,可她却偏偏非要找一份超市面包房的工作,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起,一站就是八个小时,25公斤一袋的面粉整天搬来扛去,略显沧桑的脸上,时时刻刻挂着 一副不输任何人的倔强劲儿。
  阿姨特别善良,每每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幸运,看过很多房客房东过招的桥段,我出国后却几乎没有遇到过渣人,反而都是福星。偶尔我有事要外出,她只要在家都会主动要求帮我看孩子,不要任何回报,还有水果零食玩具无限量供应。她非常喜欢“忆当年”,跟我说她出国的时候已经35岁,实在是忍受不了暴力倾向严重的丈夫,净身出户离了婚,在朋友的帮助下,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就来了陌生的国度,母女三人的全部家当就是两个24寸的行李箱,和手里不到500加元的现金。
  “我不会英文的,现在都说不了几句,当时更是不行,我在台湾读过师专,可我带来的证书全都用不上啊。“她说,最初5年她是靠给人洗衣做饭维持生活,当时大女儿8岁,小女儿只有3岁,日子多难想想就能揣度几分。
  曾有东家开party,将剩下的面包火腿和沙拉都送给了她,如获至宝拿回家,母女三人吃了两天!也曾有东家在大公司工作,员工餐不知为何没吃,拿回家忘记放到冰箱,转天早晨就顺手扔进了垃圾桶,她打扫卫生时捡了出来,分成三份,吃了一整天,“觉得好幸运捡到这么好的东西,省了一天的饭钱。“
Capture.PNG
  如今早已苦尽甘来,每当有人问起,女儿那么有出息,为什么还出来受累?她的回答总是非常简单,“苦怕了,不敢放松,而且做事也做惯了,不做会觉得自己真老了没用了。”她并不吝啬,甚至很慷慨,但特别不能容忍浪费,曾经把我儿子掉到地上的饼干,捡起来就放到自己的嘴里,住在她那里的那段时间,我每天扔垃圾都怀有极大的心理压力,不知道哪样不起眼的物件就会被她说:“还可以用(吃)的啦,浪费就是作孽啊!”
  我总是不由自主就将台湾阿姨和那个中餐馆的山东老板夫妻联系在一起,他们如此辛苦,大概就是因为,手里做的那些事,就是他们唯一能够抓牢的东西,在他们的人生理念里: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跑,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讲的是难民偷渡,那些祖国饱受战乱的人们,那些故土被枪炮子弹围攻的人们,将所有生的希望都押在一个偷渡计划上,这些难民中,有孕妇,有年轻的妈妈,有单纯的孩童、有虚弱的老人,也有家族顶梁柱的汉子……
  偷渡的路上,他们轻则遭到暴风雨和滔天巨浪的袭击,重则受到海盗的劫掠,财物尽失,女人经受着强奸,男人忍受着毒打,婴儿被随手扔进茫茫大海,老人被狰狞着面孔的海盗一枪毙命……
  幸存的人们在陌生国度的宁静繁华里登陆,此生都不再回头看向故土,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抱团取暖重新构筑新的生活。
  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几年光阴转瞬即逝,有心留意他们的社会学者惊讶的发现,这些难民的后代很多都成长为社会精英,行走于上流社会,医生、律师、学者、知名商人……比例之高令人咋舌,再难有人会将他们和衣衫褴褛的偷渡客联系在一起。
  纪录片有二十多集,我并没有看全,只对其中一个靠卖苦力、做苦工,在地下室中培养出三名博士的难民父母访谈记忆犹新,那位父亲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没有任何教育秘诀,我们就是过过最糟糕、最痛苦的生活,真的不能再糟糕了,我们都再也不愿去过那样的生活。”

  对啊,教育何来秘诀?人生何来捷径?
  是谁曾说,不过是睡过很多地方的地板,才知道一张软床的舒适;不过是曾被太多人踩在脚底,才知道强大起来的必要。
  我们华人移民为什么如此努力?
  就是因为见识过朝不保夕,才知道自己要如何努力,才能避免今天的财富积累一夜清零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