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支柱:中国,比忍与比狠的国家
2015年1月18日
中国文化与其说是「比傻文化」,不如说是「比忍文化」。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玪对纪晓岚说,「你再聪明,也不可能比皇帝聪明啊!」成都冉云飞先生据此发明了「比傻帝国」这个词,写了一篇《通往比傻帝国》,后将来又「通往比傻帝国」作为他一本杂文集的书名(花城出版社2008)。
「比傻帝国」这个词的确让人耳目一新,由此衍生的「傻比」也比「傻逼」、「傻屄」文雅。不过「傻比」们以谎言邀功或欺世并非在比傻,也不是装傻,实际上是还是在比谁更能干。甲说我那里亩产万斤,乙说我那里亩产两万斤,这是在比谁傻呢,还是在比谁能干呢?
「不可能比皇帝聪明」的马屁必然产生「不可以比皇上聪明」的戒律。推而广之,也不可以比上官聪明;但在官场上一定要说成「不可能比上官聪明」。这就意味着,只有被上官认为聪明的下官才能得到提拔,这样才能产生「不可能比上官聪明」的结果。所以这样的官场规则不是在比傻,而是在跟同级和下级官员比聪明,却又不能显示自己比上官聪明;除非越级提拔在即,不得不显示给上级的上级的上级看,这样的机会显然不多。至于百姓之间比傻、装傻,除了逃避被嫉妒,将一无所获,弄不好还被人欺侮。
中国文化与其说是「比傻文化」,不如说是「比忍文化」。《增广贤文》里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那可是不分官民的。一个官员不能显得自己比上官高明,功劳大过上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功劳说成在上官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除非该上官即将被撤职查办。但官员该忍的事还远不止此,对上级的违法或傲慢必须忍,对同侪的缺德或无能必须忍,甚至对下属的作奸犯科有时也得忍——不能冒犯其中上官的亲信,也不能得罪人太多,这叫「韬晦」。民间俗语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也有比忍的意思。
到可以不必再忍的时候,就要比狠。「比狠文化」跟「比忍文化」一样源远流长,也不分官民。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社会,比狠当然不是对付上官的,只能对付同侪、下官、百姓,以及山中匪和阶下囚。比狠,既可以让被打击者永世不得翻身,也可以震慑其他人。白起坑降卒二十万是比狠,成吉思汗屠城是比狠,朱元璋剥皮实草是比狠,张献忠杀光李自成的子民是比狠,林彪长春围城饿死二十万国军和民众也是比狠。政府能够让中国人四十年「少生」四亿孩子,并「拆出一个新中国」,因为它够狠。许多村支书、村长之所以能长期统治村民是因为他在村里最狠,两三个路霸拦住长途公共汽车抢劫而车上数十人乖乖就范也是因为狠。同一个人,既忍且狠、先忍后狠,在官场或山寨都必成大器。
我非常奇怪为什么中文里有「好勇斗狠」这个词。「勇」的意思是不惧危险。何谓危险?敌强己弱也。「狠」的意思是凶恶、残忍,己强敌弱矣。用之于官场,对上司才有勇不勇的问题,对同侪、下属和百姓只有狠不狠的问题。用之于民间,民众对结伙、持械之匪徒才有勇不勇的问题,结伙、持械之匪徒对民众只有狠不狠的问题。勇和狠,不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质量,而且是相克的─下不勇而上狠、民不勇而官狠、良民不勇而匪徒狠,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查出处,这词竟出自亚圣孟轲先生:「好勇斗狠,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孟轲先生倡「浩然之气」,却将「好勇」与「斗狠」并论而抛弃之,这不是南辕北辙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