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18日
上台兩年來,習近平在中共政壇製造狂風暴雨,但卻穩坐釣魚台。這不能不令外界嘆為觀止。究其原因,就是他巧妙利用江胡矛盾,順勢而行,借機發力,結果游刃有餘。登台亮相兩年時間裡,習左右開弓、左右逢源、忽左忽右、寧左勿右,讓國內外觀察家撲簌迷離。其實靜心觀察不難發現,六十多年中共權力學從毛鄧江胡再到今天習以為常,都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其根本問題就是「核心」。
知情者指,近兩年時間,習近平一身兼任黨政軍最高職務,並像集郵一般占據「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國家安全委員會等七個頂級領導機構的大權,成為中共的「頂層設計師」,成功地鞏固維護自己的權力核心地位,又運用左右兩手,把江胡玩於掌股之間,讓雙方互鬥,使兩邊都處於被利用的狀態。「習近平的手腕,已經超出江胡的水平,他不愧身上流着中共第一代開國元勛的血!」
也有北京政治圈中人士指出,隨著中共反腐逐步升級,外界開始將習近平反腐的矛頭指向江澤民、曾慶紅等,釋放出將反腐槍口對准江澤民的信號。令政策落馬也被解讀為瞄准令計劃,劍指胡錦濤。周永康、徐才厚因貪腐被查,更認為是針對江澤民,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解讀。
有關人士指,中共是一個非常注重傳承的政黨,習近平上台不久即提出前後30年不能相互否定,以理順中共60年的政權傳承歷史。如今黨內大面積腐敗危及中共執政合法性、阻礙中國繼續改革發展,因此習近平以鐵腕反腐為改革開路,亦是對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傳承。
而江澤民、胡錦濤作為鄧小平時代的領導人,完全遵循鄧的治國理念。雖然江、胡主政時期受到提拔的一些政治中人後來不乏成為腐敗分子,但也不能由此就認定某位高層的人就一定有問題或被整治。
在習近平撐腰下王岐山鐵拳反腐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在江澤民執政期間走上了改革發展的高速路,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重要節點,在這樣的劇烈動蕩中,必然有很多銜接不佳的地方和各種漏洞出現;其後胡錦濤繼承江澤民政治遺產,進一步提出科學發展觀等補救政策,也為習近平今日反腐築造平台。所以不會割裂毛澤杔、鄧小平的習近平,同樣也不會以反江澤民、胡錦濤的方式來傳承鄧小平。
以政治鬥爭的思維來解讀中國政治,幾乎成為一些海外評論中共常態, 在這點上,中共指責外界一些人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並不委屈他們。也必須看到,外界之所以習慣性地以政治鬥爭的視角看中國,中共自身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其一,中國政治不透明,是外界以權鬥思維打量中國政治的最直接原因。政治不透明造成的誤解,給予外界對中國政治廣大的想像空間,海外對中國政治的報道與解讀只能基於符合市場需求的想像,因此各種出格的權鬥劇情爭奇鬥艷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中國政治殘留的封建色彩,是造成權鬥印像另一主要原因。最根本原因就是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落後。專制的管理模式容易被人扣上封建的帽子,而封建社會中的權力爭奪——皇權之爭、相權之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角力——數千年來以借由各色正史、野史深入人心,權鬥早已成為專制的符號之一,因此如果中國不改變落後的治國體系,不轉變專制形像,那麼權鬥的印記將繼續與之形影不離。
其三,中共陳舊的政治話語體系也為權鬥輿論提供了生命力。長期以來,中共的話語體系都時刻彰顯著濃厚的鬥爭色彩,即便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今天,官媒仍停留在鬥爭思維年代。對鬥爭不斷自我宣傳,使中國政治越來越偏離現代社會管理的本質,使鬥爭成了中國政治的符號。
其四,中共歷史上,黨內的路線鬥爭確實客觀存在。根據正統的觀點,中共在文革期間,黨內大的政治路線鬥爭就已多達十余次。文革結束後,人們依舊在為歷史上的路線鬥爭爭論不休,或為之平反,或努力淡化,但鬥爭在中國早已成為一個張口就來的政治詞彙。
毛澤東是中共玩權術的祖師爺,後人無出其右

權鬥輿論對中國政治的偏見,已嚴重損害靠反腐贏民心的目的,也損害了習近平、王岐山掀起的反腐行動的正當性,成為對習近平執政的一個嚴峻考驗。中共在應對外界輿論的同時更需要檢視自身。如果不讓政治透明,治理體系盡快現代化,權鬥輿論會繼續干擾甚至羈絆中共苦心經營的改革發展。對此中共必須警覺。
自毛澤東以來,中共最高領導慣於在自己身邊製造狂風暴雨,自己卻穩坐釣魚台、避風中南海。當年毛澤東突然腦袋發熱,刮起共產風、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和大躍進時,任何反對他的主張的人就自然成為右派。當毛需要收拾他自己弄出的爛攤子時,他又會提出積極穩、整改提高、戒驕戒躁,請出被他貶職或迫害過的領導人,然後把極左分子送上犧牲的祭壇。
林彪是被毛用在左翼來攻擊彭德懷、鄧小平和劉少奇等人的。但一旦林與毛翻臉,毛又用極左的江青(和她的四人幫)來清理和替代林彪勢力。為此毛又發起批林批孔運動,把林作為保守、複辟的右派來鞭打。
鄧小平同樣利用這個方式,作為政治殺手鐧。需要時他喊堅持改革開放,形勢不對時則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會用前者敲打胡喬木和鄧力群兩個所謂的左王,同時給鉗製自己權力的陳雲提個醒。他又會用後者拿下胡耀邦和趙紫陽兩任中共總書記。以後,鄧還會對李鵬左敲、江澤民右打。鄧自己則穩坐在政治權力蹺蹺板的中間,靜觀左右起伏升降。
占據政治權力蹺蹺板的中軸,掌控左右兩翼、任憑他們平衡博弈,這也是習近平的權術秘籍。早在胡錦濤時期,習被立為享受王儲地位的接班人,而他的右翼又有親民、自由派的溫家寶,留給薄熙來的政治空間就隻能在左派政治裡了。
其實,胡錦濤已經非常左,薄熙來踏上更左的步子,難免不在與習的爭鬥中自掘墳墓。薄的清除,讓習露出容易被左派(毛左和新左)攻擊的軟肋,也容易成為自由派反左的靶子。這就有了習向網絡大V和反動知識分子宣戰下手的動力。
幸災樂禍的國民性讓自由派從薄的倒台中看到了習近平改革的新希望,讓左派保守勢力從反普世價值中看到了習近平堅守紅色理念的老傳統。正是在這種大眾天真的政治期盼中,習近平右手反對走老路,左手反對走邪路,自己成為不偏不倚、不左不右的正確道路的正統和旗手、縱橫捭闔權力格局的核心。
知情者形容,習近平將是中國政壇上又一位乾綱獨攬的專權者。中國曆史自秦漢以來,基本遵循宰相製,天子皇帝和宰相形成君相權力分開、輔佐、製約的關係。,而明太祖朱元彰徹底廢棄漢唐舊製,代之以全新的君臣權力劃分準則:皇帝兼昔日君相二任於一身,獨攬國家一切權力,親理天下軍政事務;大小臣工俯首聽命。
這套權力配置構架,在700年後重新降臨中國政壇。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基本廢棄了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以後,總理的權力上交給國家主席。習近平成為朱元璋第二。
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名義下,習近平不但集黨政軍三權於一身,甚至兼所有中央領導小組的組長,連國務院負責的財經工作,也成為習的範圍,大有當年朱元彰的風範,據核心地位,使得60多年來中共統治架構大變色。
鄧小平是中共權術大家

有評論指,習近平對這一套精細控製可能頗為得意,也可能解讀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的依據。其實,這些無非都是專製史上刨出的舊貨而已。以明朝的專製君主朱元璋相比,可以說,習近平晚生了七百年。
知情者還對本刊透露,由於要應付繁多的黨國軍機大事,習近平根本無暇過問香港問題,目前香港問題是中共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負責,而俞正聲對香港問題的判斷,主要來自中央駐港的各部門、和智庫機構的報告,屬於中共正統的觀點,以至香港政改問題出現重大危機,中共仍泰然處之。
北京政治圈人士指,習近平上台兩近,中國現在的形勢與1976毛澤東逝世時相仿。其表現如下:
一,經濟處於崩潰前沿。房地產危機,債務危機,超發貨幣引發的通脹危機,以及環境惡化的危機,正處於全面暴發過程中。以前所有能夠提升GDP的措施現在都成為誘發經濟崩潰的原因。文革結束時,中國經濟也處於崩潰前沿,雖然現在經濟與那時經濟不在同一水平,但經濟岌岌可危,卻是同樣的現實。
二,民間積怨甚深。下崗工人、失地農民、因思想信仰獲罪之人、受到不公正對待者、上訪被打被勞教、被精神病者、私有民營財產被無端剝奪者等,已構成中國目前社會動亂的根源。文革結束時,也有地富反壞右,有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有階級敵人,有投機倒把分子等等。從人數上看,現在對政權抱怨之人,決不會比文革結束時更少。
三,政治思想領域爭論激烈。中國是要搞市場經濟還是權力經濟,是實現憲政法治,還是黨領導一切。這樣一個少數官員致富,依靠出賣資源,剝奪人民,污染環境的發展方式究竟是成績,還是禍害,有不同看法。文革結束時同樣政治思想領域爭論激烈。爭論的焦點是文革究竟該不該搞,是一場災難,還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這場爭論還未止息。
四,高層權力鬥爭激烈。現在激烈的程度甚至過於毛逝世時,那時只是政治爭鬥,現在還有利益原因。反腐敗必然表現為權鬥,因腐敗份子皆為有權有勢之人,他們也會運用權勢反擊,因而使這種鬥爭顯得更為激烈。以至最近中共黨媒竟然喊出要防止腐敗分子反撲這樣的口號。
京城政界人士認為,目前習近平反貪腐從一定意義上說,確是一場權力鬥爭。文革結束時抓四人幫,當時也是權力鬥爭。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可在非暴力條件下,為廢舊政開新政提供可能。中共歷史上很多權力鬥爭,沒有帶來廢舊政。但抓四人幫完全不同。清算四人幫就是清算舊政,為否定舊政開啟新政帶來可能。
現在中國的政治形勢與1977年前後相仿。反腐敗已經引發高層權力鬥爭。權力鬥爭中也交織路線鬥爭。如處理薄熙來,就有一個重慶模式,審查周永康,也涉及維穩體制。其中充滿爭議。中國目前政治經濟社會危機對政權壓力最大的,與文革結束時相仿,那就是人權危機。上述被打壓者要平反,必然對高層權力鬥爭產生倒逼影響。
北京知情者指,習近平對中國現在面臨的情況十分了然,同時也明白,任何體制變革,都伴隨權力鬥爭。權力鬥爭不一定帶來體制變革,但體制變革一定有權力鬥爭。只有真正掌握權力,對國家機器有了主導力,才能談及變革,「習近平是一位有思想的、有作為的統治者,他治下的中國會走向甚麼路,目前言之尚早,有如果你認為他否定普世價值,那就錯了。」北京政治圈人士對本刊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