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0 November 2013

ZT: 复旦研究称雾霾使鲜肺6天变黑肺且无法逆转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11月18日 转载)
    来源: 中国广播网
    
    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6天"鲜肺"变"黑肺"且无法逆转。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宋伟民教授表示,"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
(Modified on 2013/11/18) (博讯 boxun.com) 

Saturday, 2 November 2013

zt: 新一轮对华货币战已经战云密布结局难测

新一轮对华货币战已经战云密布结局难测
時間:2013-11-02 00:40

何新

    最近期,近万亿美金热钱聚集香港,对华银行副行长易纲发话:人民币非常接近均衡点 货币战将无赢家。6日中投总经理高西庆也发话警告日本,不要把邻国当做垃圾桶,故意贬值日元。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两会中说,就2013年全球经济而言,他担忧的是通货膨胀,竞争性货币贬值,以及过度发行主要货币造成的负面益处效果。

  中国金融高层异常地频繁喊话,背景是日本英国巨额量化宽松造成货币大幅贬值,似乎表明货币战争已经到了决战时刻,无疑这是针对人民币的货币战争,由美联储领导,日本和英国为哼哈二将,韩国、欧洲等其他国家被动跟进的货币战争由此拉开战幕。

  看一组中国广义货币M2与人民币兑美元的数据先:
  2003年1月中国货币M2数据是18.8918万亿元,2005年1月25.5345万亿元,2013年1月M2已经达到99.2129万亿元,从03年算起,货币供应在短短十年增长了5.2倍,从2005年算起八年也增长了近4倍。
  再看看人民币对美元历史汇率,1994年到2005年上半年就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对稳定在8.28元,真正转变的是从2005年7月开始,截止到2013年3月11日,外汇报价1美元兑换人民币是6.21元,7年半时间人民币升值近百分之二十。
  
这组数据的吊诡之处就在我们高速大额度超发货币——人民币汇率非但不贬值却在升值。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毫无疑问,大量发行货币的同时会引发通货膨胀与货币贬值,发行越多贬值也越快,不光对物价,对外汇也是如此,一战后的德国马克,近几年的美元及近期的日元,都是显著的例子,无一例外,为何人民币在世界超发第一的同时汇率却如此扭曲?

  多年来人民币升值主论调的基础是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贸易中存在严重贸易赤字而指责被政府操控汇率,并施压人民币升值,当人民币真正升值后,美国又表态中国不存在汇率操控。

  中国巨额国际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及不计代价的环境成本,此外就是中国巨额的出口退税补贴制度,实际跟当时的人民币汇率低估无关。

  中国解决缩小巨额贸易顺差为何不从这几方面着手,试想,如果中国提高劳动力待遇与福利、严格控制企业低成本的环境排放、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取消巨额出口退税制度,是不是比货币升值更好?光一个出口退税就比企业出口获得的利润还要多,结论非常明白,官方在用各种政策及巨额补贴的方式制造贸易顺差,为人民币升值做铺垫。
  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或许只是与中国在唱双簧,人民币超量发行本身已经就是一种贬值行为,而同时又升值才是真正的汇率操控。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币,所有人民币汇率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人民币汇率兑换机制说白了就是中国央行操控汇率的制度及工具。为何官府要操控人民币升值呢?答案在于如此最有利于从中获利,“人民币汇率升值+超发货币+各种政策刺激及保护前两条顺利实施的各种政策”,具备一定金融货币学知识的人可以推导出这个模型的微妙作用。

  在中国不能用纯粹的经济学来预测一些经济事物。否则如盲人摸象,难窥内在原因,因为我们是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强调的是特色,不懂得中国的特色,不可能看清中国一些事物。

  2005年人民币开始进入升值通道,同时中国广义货币M2也快速增长,其中2009年M2增长了惊人的三成,中国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占GDP近一半,我们对照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房地产价格全面上涨也就在2005年开始,然后进入整整八年快速上涨期,几乎是同M2增长成正比,M2增长4倍,房地产至少增长了四倍,这个过程谁最受益?无疑是掌握各生产要素的政府,特别是土地要素。权力阶层掌握着土地资源,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额暴利。
  人民币升值+超发货币助推资产升值=巨额财富
  同样,人民币升值+超发货币+09年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全球最大的资产泡沫
  操作人民币升值首先可以助推资产价格,其次就是方便获益人套现,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26.25万亿 中国新增货币就达12.26万亿,占全球一半,可想而知,货币超发有多严重。

  如果人民币超发与贬值同步,则相关方面无疑难以套现,也难以助推中国如此大的泡沫。
  套现路径大体是这样的:05年前布局中国资产--操作人民币升值--超发货币助推泡沫--在新政权交接前套现买入美国资产--人民币快速贬值--泡沫破灭
  人民币升值及助推泡沫的过程使大量的农民土地被掠夺及通过高房价奴役市民几十年,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伏笔,这几年中国每年发生的群体事件有10万起,2009年开始到2012年中国维稳预算已连续三年高于国防预算,可见社会存在相当的不稳定因素,说是零星的动乱也不为过。这个过程也让大批充满活力的民企死亡,民企承担着百分之八十的就业,可以说每家民企都是经济的细胞,大批细胞的死亡实际上是摧毁了中国的经济基础。

  2012年多家媒体披露大笔资金流出中国及中国人大量购买美国房产,而2013年3月,美国股市道指触及历史新高,想必很有可能是中国流出的资金推升美国股市,接下来的2013年必然是货币战争引发的人民币贬值,再到房地产泡沫破灭。
  读者可以不相信,但事实就在发生!你可以说又是一个阴谋论,是的,不透明的地方都存在阴谋。中国历史上从不缺背弃人民的卖国贼与阴谋家,当我们说美国通过美元洗劫全球人民,而我们只能洗劫自己的百姓,可悲啊。

  就在此时,美国传来非农就业方面的利好 ,美国2月非农就业人数大增23.6万,失业率降至四年低点,美元指数立马暴涨一个百分点,离83点一步之遥,外汇市场非美货币大跌,此刻,美元指数每上涨一点,相信中国的金融高管心惊肉跳,或许也早在他们的意料之中,或许他们要的就是这结果。

  目前中国有哪几种主要泡沫呢?
  一、货币泡沫,中国的广义货币十年增长5倍,而GDP增长一倍,货币的超发全球罕见,或许只有国家陷入较大规模时间较长的战争中才可以看到。
  二、资产泡沫,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了全球的共识,即中国房地产为全球最大史无前例的泡沫 ,近期,地产大佬王石与张欣在美国哥伦比亚电视节目中直接承认中国房地产泡沫,并认为上海房价收入比不止45倍,如果破灭 ,是极为恐怖。
  三、债务泡沫,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城投公司的债务,地方统计为9万亿,银行统计14万亿,地方的统计数据向来有作假传统,不可信,银行的统计数据也只是9000家城投中的6000家 ,所以实际数据至少是20万亿。
  四、产能泡沫,钢铁、电解铝、水泥、汽车、太阳能、风能、、、中国工业的产能过剩几乎是全面,这些过剩的产能对应的是银行的贷款。

  部分获利者们已经退出岗位,新班子如何料理残局应对泡沫? 

  欧洲只有一个债务泡沫,就在美元对欧元的货币战中败下阵来,把经济直接拉下来。
  中国有四大巨型泡沫,光前三个泡沫可对一国经济直接判死刑,面对上届人马留下的危机,新班子如何化解呢?从政策的解读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化解思路:短期保泡沫,以空间换时间,长期是十年收入倍增计划,化解泡沫。保泡沫,相信李总管会出台更多政策刺激农民去城市买房,保住泡沫,所以他多次提出城镇化。化解泡沫,只要保证泡沫不继续涨的前提下,通过人民收入倍增计划化解泡沫。关于这个政策的操作可行性,对内来说,面对强大的食利阶层能否成功值得怀疑。对外来说,眼下的针对人民币的货币战争已经开始打响,中国有能力打赢货币战争赢得宝贵的转型改革时间吗?

  由于中国目前史无前例的泡沫,当前情形相当悲观,中国泡沫一戳就破,不戳也会破,鉴于全球大宗商品交易是由美元结算,只要美国就业改善后,美联储就会结束货币宽松,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泡沫就会破灭,这对中国地产来说是个非常大的冲击,更何况众多负债累累的地产企业大规模向海外拆借美元。

美元升值后,地产企业需要更多或一倍的人民币资金去还债,对房企来说是毁灭的打击。所以对中国来说,美元上涨,对稳泡沫不利,而日本英国及其他国家的货币大幅贬值,又是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中国应该怎样应对呢?跟随美元涨,稳泡沫,实体经济死,实体经济死泡沫成了无源之水,必然破,由于国内商品价高质差,人民币升值还会刺激大量中产及富人到国外消费和移民,损己利人,财富进一步流失。追随其他货币贬值吧,泡沫破,金融业受冲击,死局。

  目前的战局是非美货币大幅下跌,人民币为保泡沫紧盯美元升值,明显死撑或是一种拖延战术,久了可以说是慢性自杀,或许不需太久就能看到死亡。海关总署发布中国2013年2月出口增长21.8%,大幅好于预期的8.1%,出口的强劲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欧美市场,在人民币升值和主要非美货币集体贬值加上春节长假的背景下,竟然放出如此大的卫星。

外媒一片质疑说,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没有录得来自中国进口的大幅上升。早在2013年1月的出口数据公布时,就有很多专业人士及外媒质疑,中国的统计数据造假早就不是什么新闻,或许把真实数据公布出来,人民币汇率无疑会大跌,人民币大跌泡沫不保,可以理解我们的统计部门。

  在这个背景下, 我们不需要再参考中国的统计数据。现在,人民币每撑一个星期,就有大批企业破产,外贸进一步恶化,数据造假能蒙蔽一时,稍长就露陷了。

  人民币汇率保卫战或将不战自溃,结局是人民币会随套利者的心愿大幅贬值,回到它应有的价值中去。从此中国也进入十年左右的调整寒冬期,鉴于中国巨大的贫富差距及百姓对政府及官僚极不信任,所以,或许更糟。

  人民币开始贬值时,相信央行领导喊话媒体宣传,解释我们受到了外国的货币战冲击。
所以如此如此,这同2005年人民币升值一样;“因为美国对中国巨额的贸易逆差,美国人不满意,逼我们升值” 。

  山雨欲来风满楼,事情正在逐步发展。
不需要等待多久,一年的时间就能看到结果,我们拭目以待。届时, 可怜中国百姓,将在失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中求生存,更糟的是,如果人民对新班子的改革希望破灭的话,中国在大萧条的背景中进入动乱期。

  注:(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5750万吨,占中国大豆需求的百分之八十,大豆除榨油外,它的副产品就是豆粕,豆粕目前占中国养殖业所需饲料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进口豆粕掌握中国养殖业饲料需求的近百分之六十,当人民币贬值时,因汇率原因,当初进口只需2元一斤的大豆,可能就要花3元4元或更高的价格,这还不考虑美国操控大豆价格因素,中国的大豆进口国主要有美国、巴西、阿根廷,而巴西、阿根廷的转基因大豆种子均由美国种子巨头孟山都掌控,况且美国是全球第一粮食出口国,所以美国完全有操控全球粮食价格的能力,鉴于猪肉在CPI中占的比重,光猪肉一项就可以直接推升中国的CPI,所以人民币贬值会直接推升CPI。)

何新的“货币战阴谋”和中国经济的困境
時間:2013-11-02 00:39
胡少江

近来,随著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淡,不少外国人正在撤离中国。甚至连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也正在出售他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业务,据说李家从房地产和零售业撤资的总金额高达一百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大陆的著名左派作者何新的一篇关于西方政客和商人合伙通过货币战争将中国推向危机的博客文章正在网上广泛传播。

何新文章的标题非常吸引人:“新一轮对华货币战已经战云密布结局难测”。在这篇文章里,何新描述了中国经济目前所面对四大主要泡沫,即货币泡沫、资产泡沫、债务泡沫和产能泡沫,而这四大泡沫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一场由美国中央银行领导的、日本和英国协助的、韩国和欧洲等其他国家跟进的对华货币战争的结果。

何新描绘的这场世界经济强国对中国的货币战争是这样展开的:西方各国在二零零五年以前大举向中国进行投机性的投资,有大量的外资由此进入中国;随后他们便使用各种手段迫使人民币升值;与此同时,又指使中国政府大量发行人民币;超额人民币的发行导致了上面所提到的四大泡沫;现在,这场货币战争正在走向已经设计好了的最后一步,那就是人民币将大幅度贬值。

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何新还专门引用了中国外汇管理局局长易刚、中国投资公司总裁高西庆和前商务部长陈德铭等人在这一段关于人民币币值的谈话,证明中国政府已经准备在外资逃离中国的同时对人民币进行贬值。当然,在人民比贬值之前,外国资本和中国的富人们正携带从人民币升值和资产泡沫中赚取的利润开始逃离中国。而随之而来的人民币贬值将刺破四大经济泡沫,使中国经济进入十年左右的“调整寒冬期”。

何新描述的中国的四大泡沫以及四大泡沫破灭后的经济后果都是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也表现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担忧。虽然官方通过各种方式一再试图掩饰,但是许多经济数据的下滑也证实了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中国经济的困难已经给中国执政者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人们也期待他们能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能够拿出能够解决中国经济危机的对策。

但是,何新在文章中将中国的困境归结为西方对华货币战的结果,这是典型的“阴谋论”的思维在作祟。在这些人眼中,任何中国出现的问题,都是西方国家从事对华颠覆活动的结果。何新对所谓货币战的描述,显然是“高估”了西方社会在经济战略上“协同作战”的能力;也大大高估了西方各国政府在对华经济战略上“协调共进“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日益加深的中国经济问题,不从自己的政治结构中寻找原因,不去清算国内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之间的利益相互输送,而是一味地从“西方阴谋”中寻求答案,这种作法妨碍中国人寻找社会发展的真正阻力,组织人们认真的推动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变革。这对国内那些反对改革的既得既得利益集团无疑是一种巧妙的支持。(rfa)

ZT: 中國式競爭

中國式競爭   

蔡東豪



我的工作帶我到世界各地,愈去得多其他地方,愈感到世界大同,很多事情不受國界和地域影響。很多以為只會在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原來都有世界大同版本,歸根結底,是關於人。不過,凡事有例外,我發現很多事情在中國發生,卻有一個獨有的中國版本,在這事情加上「中國式」三個字。「中國式」這課題可成為一個系列,今日我先說「中國式競爭」。
各行各業都存在不同形式的競爭,唯獨在中國,競爭添上獨特色彩。中國企管人談競爭,最常用上戰爭作比喻,他們的唯一目標彷彿是置對手於死地。在中國企管人眼中,成功的定義是擊倒所有人,壟斷市場。競爭對手是有你冇我的敵人,雙方之間只能存在仇恨。我不是誇張,一個中國企管人談論競爭對手的神情,可以是目露兇光。
中國式競爭的主要手段,是價格戰。價格戰在其他地方也會出現,但頻率和慘烈程度,很難跟中國相比。中國企管人談到商管謀略,怎樣一統天下,然後賺到盆滿鉢滿,大都是靠一招價格戰。價格戰傷人傷己,發動價格戰的邏輯,是自己忍痛能力比對手高,對手鬥志不及自己,遲早捱不下去,對手離場後,到時自己便為所欲為。
實情是,一統天下多數是空想,殺死甲,還有乙,丙才剛開始進場,還有,價格戰對自己傷害之大,發現時可能已是太遲。在中國,任何時間,都有不同行業在打價格戰。表面看,價格戰得益者是消費者,可以平價購物,但其實消費者也遲早成為受害者。價格戰是中國產品劣質化的其中原因,價格不停下跌,利潤蒸發,企業將貨就價,混入劣質物料,或偷工減料,消費者被迫買劣質貨。消費者本願意以正常價格購物,但因為企業之間打價格戰,失去選擇權。
中國式競爭很多時跟地理有關,死對頭就在不遠處,很多行業集合在同一地區,某程度上,這現象可以理解。某地區盛產一些東西,競爭對手自然在附近。不過,更多情況跟天然地理無關,中國式競爭始作俑者是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某行業,提供政策優惠,間接經銀行系統提供廉宜資金,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在某地區製造一整個行業。投資者對這現象應該有點認識,某省份特別多體育用品股,某市擁有全國最大兩間重型機械製造商,這現象的源頭很大可能是地方政府。這些「困獸鬥」式競爭,特點是各對手擁有相差不遠的資源和實力,重點是依附同一個地方政府,因此,唯一競爭手段是價格戰。困獸鬥式競爭更醜陋,更不可以正常經濟原則來理解。跟這些企管人交談,超越戰爭比喻,如看杜琪峯江湖片,企管人商戰如江湖廝殺,什麼法則、法律,全部不理。
歸根結底,中國式競爭以價格行先,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欠缺耐性。中國企管人的「長期」是以日計算。中國人背負着中國經濟奇跡的包袱,所有事情都要立即發生,一下子慢了,便錯過這列經濟快車,上不到車的後果是全面失敗。大國已崛起,鄰居已發達,中國人不能接受自己仍未做出輝煌成績。中國企管人耐性薄弱,是我觀察到的一個致命傷。在中國式下,所有市場規模都是乘以十四億人,在中國企管人字典裡,沒有「細水長流」這回事,要發生的事情一定要在這一秒鐘發生。
二、欠缺創新。中國企業不重視科研,因為中國人覺得速度比任何事情重要。中國市場加中國速度,成功就在眼前。所有人的技術差不多,唯一分別便是價格。外資企業不大願意參與價格戰,因為它們擁有與別不同的技術,消費者懂得分辨技術的重要性,願意多付予外資。外資並非視競爭為零和遊戲,以不同品牌來分開不同定位,各有各做,可容納共贏的可能性。
在中國,很多市場分開外資品牌和中國品牌,價格差一大截,分別是外資擁有獨有技術,而這些技術是經過長時間累積得來。沒耐性、沒創新,中國式競爭長存。
原文刊於壹週刊

Friday, 1 November 2013

ZT: 中国的“债务炸弹”快要爆炸了(图文)

中国的“债务炸弹”快要爆炸了(图文)
http://www.creaders.net  2013-10-31 22:53:01  南华早报 
中国不良贷款覆盖率自2007年稳定上涨,反映当局或许正为部分潜在违约做准备。
  国家审计署预计将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公布地方政府债务报告。预计报告将揭露地方政府隐藏的问题,而由于最近几年中国债务积累太快,以致市场极为关注中国整体信贷风险。那么,中国的「债务炸弹」是快要爆炸了吗?
中国系统性风险日益加剧。据估计中国偿债率很高,足以引发金融危机,导致一些分析师认为问题即将爆发。但也许不至如此。由于中国不具有触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中国的债务问题尚不足以致命。中国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覆盖率很高,有助中国艰难进行去杠杆化,并通过缓慢有序的债务违约,打破政府隐性担保政策。为免发生系统性崩溃,中国在中期内仍将限制资本账户开放,并选择性地实行宽容性监管。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直滞后于信贷增长率,两者间的差距自2011年末以来一直扩大,显示持续增长的债务一直支撑着中国资产以产生收入,而所产生的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债务融资的边际效率逐渐减弱,催生了「资金黑洞」。一些分析师指出,中国负债持续增长,资金黑洞最终将导致危机爆发。
  中国经济以前曾出现过资金黑洞。过去15年期间,有三次信贷增长大幅超过GDP增长。那么,为何此次要如此大惊小怪呢?这是因为以前这些情况,是中央政府有意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由此推动了信贷狂潮。1998-1999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IT业泡沫破裂,2008-2009年经济大萧条,中国经济受到这些外部冲击的影响,中央政府因而下令银行实施无差别贷款,以挽救经济。
  不过,这次始于2012年的资金黑洞并非由政策推动,而是影子银行活动所致,并非银行信贷。处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其放贷推动整体流动性自2009年以来持续上涨,令中国债务增长迅速,情况引起国际关注。国际清算银行最近一份研究报告便指出了这一情况。
  国际清算银行发现,当一个经济体的私营企业偿债率快速上升至全年GDP的25%以上,金融危机将随之而来。例如1991-1992年的芬兰、1997-1998年的韩国、1990年初及2007-2008年的英美。这些国家后来都爆发严重的经济衰退。令人担心的是,据我估计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偿债率超过全年GDP的35%。
  不过,将中国如今的情况与其他爆发经济危机的国家相比,目前是不合适的,因为在他国引发经济危机的因素是金融自由化、沉重的外债负担及开放的资本账户。这些因素在中国都不存在。芬兰、韩国及英美在金融危机爆发几年前,都积极解除本国资本市场、银行业及外汇市场的管制,而且都拥有开放的资本账户,一旦外国投资者失去信心大幅撤资,不断上涨的负债就会令经济大受打击。
  中国的金融系统及资本账户仍是封闭的,几乎所有债务都是内债,因此面临金融压力时,中国不会受制于外国债主。还有一个关键:包括本人在内所有对中国偿债率的估计,都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即没有债务到期后不会进入展期。但中央政府一直实施内债展期,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工具所借的贷款。在封闭资本账户下的债务展期,仍是阻止债务危机爆发的有效手段。
  如果中国毫无解决措施,势将爆发危机。但情况并非如此。尽管过程缓慢,但中国领导层仍致力推动规管及结构改革,以助国家减轻债务负担。在经济增长周期性下降时,中国领导层对经济增长放缓采取容忍态度,并反对实施无差别货币扩张,这与过去的救市模式大相径庭。对于影子银行问题,中国领导层推出一系列新规管,限制银行借贷予地方政府融资工具,限制信托公司贷款予地方政府,并限制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从事理财产品业务。
  考虑到中国金融系统僵硬且严重扭曲,中国仅能缓慢地去杠杆化。由于维持系统性稳定的成本很高,中国在中期仍将实施护大政策,并选择性地实行宽容性监管。而随着中国逐渐打破政府隐性担保政策,类似信托公司及发行影子银行产品的小型金融机构,当局在未来几年或许会任由其倒闭。但由于系统性问题,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及大型金融机构不太可能出现违约。中央政府必须在经济稳定及结构改革之间达成平衡。
  的确,中国的系统性风险正在加剧,但仍不足以致命,且中央政府已开始着手解决问题。中国总体债务水平(包括企业、家庭及政府)低于其它许多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银行的不良贷款覆盖率很高,轻易便吸收一些潜在违约。据银行数据显示,银行的不良贷款覆盖率平均约为300%。远高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40%。欧洲的银行最近几年一直致力解决其庞大的金融压力,但即使如此这些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覆盖率自2008年仅上升约100%。
  市场普遍担心银行股权消失,但除非出现某些金融灾难,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很低。必须注意到,中国不良贷款覆盖率自2007年稳定上涨,反映当局或许正为部分潜在违约做准备。如果这反映政策从扭曲信贷风险定价的隐性担保,转向规范资本定价的市场力量,在结构上是积极的转变。
  作者罗念慈,法国巴黎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高级策略师,着有《The Renminbi Rises: Myths, Hypes & Realities of RMB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Reforms in the Post-Crisis World》(人民币崛起: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及改革的谜团、炒作及现实)一书,2013年由Palgrave Macmillan出版。